大连翻译职业学院
 重点实验室

一、翻E网摇出小翻译家 实训模式与国际接轨
    学院早已预见到网络数字教育发展的必然性,较早组建了网络技术部,开始进行网络数字的研发,自主研发的“翻e网”为外语和翻译的教学、实训、实习与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大大提高了教学、实训、实习的效率,使外语知识可以顺利的转化为翻译能力,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运用翻e网,应届毕业生均完成了10万字以上外译汉和4万字汉译外的笔译译文,练就了一手熟练的笔译技能,为填补笔译人才的空缺起到了应急作用,有效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学院曾被中共中央举办的《求是》杂志誉为“翻译家的摇篮”再一次得到印证。
二、毕业译文写作
    我院2007级外语专业毕业生,每人均通过我院自主研发的“翻e网”完成了10万字的“外译汉”和4万字的“汉译外”,实现了人人会翻译,人人有译著,人人网上有名,真正成为了“翻译家”,使许多外语专业本科都对我们的学生刮目相看。应急教育训出高薪网络专员  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提高
    在学生专业能力素质有了大幅提高的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形势,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院一改“先就业后择业”的被动做法,采取“先塑质再就业”的主动应对措施,及时提出“应急教育”的新概念,即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加训市场上极其紧缺且高校尚未开设的专业课程,弥补市场之空缺。这种应急实训由于其内容是大学暂时的专业空缺,所以属于蓝海领域,经过实训的学生很快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待遇。对07级应届生所进行的“网络专员”岗位的应急实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提高07级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目的,成功探索了应急教育的实训新领域。
三、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训 让学生实做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治素质实训”是我院党委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采取的政治教育形式,是把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实训化,把课堂教育与学生的实际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即学即用,身体力行,把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内容,通过组织各种真实的活动使之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学生不但会学政治理论,而且能够真实的运用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做真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实际的政治活动与政治行为来塑造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帮助学生打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健康向上的政治倾向,树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
    学院党委确定以雷锋和雷锋生前同班战友为学习榜样,2009年2月份党委宣传部对雷锋生前同班的七位老战友进行了慰问和探访,并邀请雷锋生前同班战友来学院做学习雷锋报告会,系列活动报道在3月5日“学雷锋日”被“人民网”以专题形式在首页刊发,被多家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学雷锋做雷锋在学院上下掀起高潮。201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学院党委又邀请雷锋生前同班战友齐聚大译,与同学共论雷锋精神。这是雷锋同班战友分别46年后的首次相聚,是雷锋精神的打造者与大译学子首次共办雷锋精神论坛,对我院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震撼性的作用,又一次掀起学雷锋做雷锋的热潮,有效推进了政治实训的进展。
    学院党委还专门成立了数字党建办公室,全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络阵地,通过建设一系列红色网络宣传平台,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以“红色”爱国思想为指导,向全院师生灌输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的思想,提升了全院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可靠政治保障。

六、实训、实习、就业平台
四、关于翻e网
    翻e网 www.fanyinet.com.cn 是我院与大译五舟公司合作研发的网络数字化翻译工具,它是一个集外语和翻译教学、学习、实训、见习、实习、就(创)业为一体的多语种的网络数字化翻译工具。该平台现已开通在线词典、在线翻译、网页翻译、翻e平台、在线求助、人工翻译、翻e工具、翻译考试、翻e论坛、视听训练、口语训练、口译训练、字幕翻译、配音翻译、交传训练、同传训练、音译工具、在线音频等窗口。翻e网的创建旨在为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与互联网中各种语言信息的相互交流搭起一个像海关一样的国际语言互换通道,为更好地发挥互联网中各种语言信息的有效交流提供有效的“签证”服务。
五、关于“网网”网络
    “网网”(www.wwwwang.com)网站,是一个具有118个相对独立的网站(频道)所集合成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创息量大、容息量大、载息量大,内容丰富而全面,是一个网络集团。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中,我院发起的“人均捐献百元款 募集千亿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倡议活动,将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单位和各企事业单位的财政基础与捐款动向全部整理上网,为推动捐款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赈灾救灾贡献了网络支撑力,为完成千亿募捐任务起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该网站为在校生提供了方便的勤工助学条件,学生可在此网上打工助学,获得一定的助学收入。同时也使教工获得了长期的双师训练环境,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对教师收入的稳定起到了调节作用,更好地稳定了教工队伍。
    2007年,《创立电子商务网站,构建市场实训,业工全读,保障就业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已正式被“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成为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
    2008年,网网网络荣获中国残奥委员会颁发的“爱心企业,奉献残奥”的荣誉,成为2008北京残奥会的合作网络。
    年2月,网网网络新闻部与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联合对雷锋生前所在班的七位战友分别进行了慰问和采访,并形成了《探访雷锋生前同班战友》的系列专题报道,该报道在3月5日“学雷锋日”被“人民网”以专题形式在首页发布,并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中国教育新闻网以专题形式同时发布,多家网站纷纷转载,为弘扬和发展雷锋精神贡献了巨大力量,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2010年5月,为了进一步挖掘雷锋精神遗产,网网网络新闻部与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邀请雷锋生前同班战友齐聚大译,参加雷锋精神论坛,这是雷锋同班战友分别46年后的首次相聚,雷锋精神论坛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当前,挖掘雷锋精神遗产,传承雷锋精神,已经形成了大译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活动。

 重点学科
                              利用“两译三网”打造我院特色的精品课程 
   通过为期一个半月06级外语专业“毕业E文”的翻译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委提出的高职教育要培养复合型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决定,因此我院决定将这一教学成果,逐步进行推广,使更多的莘莘学子从中受益。现计划将实训课程在大二年级中推广,并逐步将课堂教学和实训课程的比例提升至1:1,最后落实推广到各学年,真正培养出一群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强的外语人才。

      一、基本思路:按1:1要求确定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与实训比例:大一:4:2;大二:3:3;大三:2:4。三年综合为1:1。

      二、先行试点,然后逐步向外语专业的大二推广,再推广到大一。

      (一)试点班级:07级应用日语四个班。

      (二)课时调整:现课堂教学为28课时/周,调整为课堂教学18课时/周,实训16课时/周,共34课时/周。

      (三)具体课程调整方案:

      1、交替传译:由现在的4课时/周调整为6课时/周的实训课;

      2、日语阅读:由现在的2课时/周调整为4课时/周的实训课;

      3、日语写作:由现在的2课时/周调整为4课时/周的实训课;

      4、日语精读:由现在的10课时/周调整为6课时/周的课堂教学和4课时/周的实训课;

      三、实训课的开展方式与实施内容

      (一)开展方式

      1、事先发布实训作业,作业发布前要经教务处审定。实训作业要与所学课程内容紧密挂钩,又要体现与网俱进的精神,把学生所学的书本内容通过实训达到拓展、扩充、练习、实践的目的,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译的实际本领。

      2、指导教师实训课时必须在线指导,指导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作业任务,不间断地将作业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技能点提示学生务必掌握;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接受学生的咨询;网上即时示范性批改学生的作业,通过广播使全体被指导学生受益。

      3、指导教师要在实训中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学生实训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引领学生走上实践的道路,获得真才实学。通过一轮这样的指导过程,逐步形成实训大刚和实训教程。

      4、对学生的作业,有价值的可以推荐到学校网站上刊登发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使用价值,让学习与运用同步进行。

      (二)实训内容

      1、将课堂教学实例与练习内容全部搬到实训课上进行,运用翻e网进行操作,扩大实例范围,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练习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2、使教科书中的内容得以发散,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把书读厚,把知识面拓宽。

      3、与网俱进,接收网上新资讯,解决因课本知识的滞后所造成的学生知识的陈旧问题。指导教师应在网络中筛选新鲜咨询,把实训课变成知识前沿上的生动课堂。

      4、实训课程的内容要出于教科书,又高于、大于教科书,根基于教科书,游览于网络中,形成与教科书紧密相连、内容紧密相关,但外延极为膨胀、内涵远远深于教科书的e课程内容。

      此项工作既是贯彻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落实,又是我院e学院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必由之路。它是我们四年高职教育的结晶,是我们三年网络探索的成果,是设计e学院建设的关键的一步,是实现翻译家摇篮的切实可行之举,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外语实用技能和翻译实际能力之才的成功之路。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探索、细致履行这项关乎我院大局建设的举措,使我院的外语实训迈出坚实的一步。

 可授予的学位
 师资力量

一、关于师资力量

引进与培养并举,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建院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培训等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其中,高职教师26人,客座教授14人(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级职称27人;专任教师90%以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博士5人)。

 二、高素质实训师团队
    为配合数字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就业前的“应急教育”为起点,逐步构建起一支学历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一定实践经历、有过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创新思维活跃、应变能力较强、熟悉现代网络的“实训师”团队,这支团队逐步成为学校教学、实训的主力军。他们有像“导师”一样的渊博学识,像“师傅”一样的高超技能,像“教练”一样的带训能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指导学生掌握工作方法、人际交往技巧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前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职场,促使学生把学科知识转化成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
    三、教学方式e化先行——在线为王
    为顺利实施教学、实训、作业、考试等环节的数字化,学院斥资百万构建校园网络智能体系,加快了网络数字化工程建设,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网络数字化,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历史性转变,使网络覆盖了整个校园,学生在校园内任何角落都能与网“亲密接触”。数字教育在这里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网上语言交换社区,使语言学习实景化,外教普遍化,学习口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外教可以“随叫随到”,外语学习获得了超时空的语言环境。
    学院内部交流软件可以让你随时随地找到任何你想请教的人,包括老师和学生。
    与时俱进的数字化教材方便易得,学生们自行下载数字教材,能够了解和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把学科知识转化成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

 学生人数

09级在校人数619

10级在校人数525

11级在校生人数400


最后更新日期: 2013-05-08
(信息来自网络,有可能更新不及时。请以学校官方公布为准)
职朋校友圈 > 大连翻译职业学院 > 大连翻译职业学院 大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