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
机械电子工程系
机械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84年,伴随着学院而诞生,又伴随着学校的改革发展壮大。现设本、专科专业6个,本科专业3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专科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控制方向、煤矿机电方向)、数控技术。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前期评估,为国家级试点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试点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煤矿机电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同时国家级煤矿机电实验实训基地也正在建设当中,不久将投入使用。
我系拥有先进设备的专业实验室16个,1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现有在职教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含教授3人(8.6℅),副教授11人(31.4℅),讲师14人(40℅),助教7人(17.1℅),硕士33人(94.3℅),学士2人(5.7℅);实验人员7人,含实验师3人(42.9℅),工程师1人(42.9℅),助理实验师2人(28.6℅),实验员1(14.3℅)人;党政管理人员5人。另外,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17人,含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精品课程1门,全日制本、专科班56个,含本科28个班,专科28个班,在校学生1813人,其中本科1171人,专科642人。
我系培养的学生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理论知识与机电设备制造、设备控制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制图、识图和机械结构或零部件设计等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标志着国家的工业水平。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专科专业目录,机械电子工程系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五个专业:近年来,机电工程系紧抓高等教育改革契机,坚持应用型的办学方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探索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把办出特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严格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现已形成一支配备较为齐全、年龄结构与梯队建设合理、实力较强的机电类专业师资队伍。并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了10多个实训基地。未来3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预计增设1—2个新专业,届时,机械电子工程系将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程系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系部,将继续发扬“团结、高效、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建特色,创品牌,争市场,促发展,与时俱进,开创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局面。
机械电子工程系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教改项目。近年来,本系教师获得国家级专利3项,发表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刊物上的论文百余篇,编写教材25部,其中有8部被评为国家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持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多项,工程制图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系主任张立仁老师的科研成果曾获省级“一等奖”和省级的“三等奖”,赵彤涌、韩变枝老师被评为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姚志平老师被评为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安道星等七名教师被评为省级“煤炭基金”优秀指导教师,在校级教学比赛中也有多人获奖。
我们将秉承“勤奋、严谨、团结、进取”的校训,迎着新世纪的朝阳,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创建于1995年,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在1999年更名为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方向)等4个本科专业(培养四年制普通本科生及两年制专升本学生);电气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2个三年制专科专业,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专业建设坚持区域性、应用性、适用性、超前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的需要,努力打造品牌专业,彰显专业特色。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构成优化,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精湛,爱岗敬业,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目前,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设6个教研室,共有专任教师33名,兼职教师10名,并且长期聘请省市知名学者、教授作为客座、名誉教授,建立起了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兼职教师均为高级技术人员,专职教师中,有教授5名,副教授(含高级讲师、高级实验师)11名。
积极开展科学、教学研究,注重教材建设,主编、参编了《电工电子简明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专著20多部。2008-2014年,教师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50多篇,已经完成或在研的省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教师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50多篇,已经完成或在研的省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手段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实验实习条件良好、功能齐全。现有GE智能平台自动化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3300余万元。其中GE智能平台自动化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级GE智能平台自动化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另有山西地方电力公司、山西汾西机电有限公司等12个校外实习基地。
土木与建筑工程系
建筑工程系设立于2000年3月,现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4个本科专业,同时开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装饰工程技术、矿井建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9个专科专业。
现有教职工57名,专任教师47名,其中教授2 人、副教授8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25人;1人拥有博士学位、38人取得硕士学位;拥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资格3名,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1名,注册岩土工程师1名,注册会计师2名,山西省双师型优秀教师3名,并长期外聘高级工程师8名,兼职教授3名。建筑工程系40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9%,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总人数的23%。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土木建筑工程系自建系以来教科工作取得很大成果,取得省级教科研立项课题7项,其中,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教研课题4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1项专利2项,;获得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其中,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获省级教研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60余部,其中主编13部,《结构力学》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获全国职教论文二等奖1项。
建筑工程系拥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完善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建筑材料、土工、力学三个实验室,是我校的三个重点实验室,另有建筑施工技术等示教室,结构实验室正在筹建中。建有阳泉华通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十三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山西嘉盛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阳泉和信分公司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工程系建系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工程技术人才,主要面向建筑工程、矿业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行业,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在98%以上,大部分都已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地质与环境工程系
地质与环境工程系现开设测绘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3个本科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工程地质勘查、矿山地质3个专科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创新发展,“测绘工程”成为山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为山西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工程地质勘查”为学校特色专业。《工程测量》201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测绘工程”专业除普通本科外,还开通“专升本”与“对口”本科招生。
地质与环境工程系拥有高素质、敬业成熟的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2人拥有博士学位,19人取得硕士学位;并长期外聘高级工程师8名,兼职教授3名。 有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和各级各类优秀教师。近几年来,教师主持省级科研立项课题、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家级及山西省教育厅立项重点项目、市级科研课题多项;获省级自然基金奖、在省重大科研项目中承担课题组长等;在国际国内专业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被国际检索收录多篇;编写出版各类专著、教材,其中包括国家“十二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等。
地质与环境工程系具备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和完整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条件,建有地质、测绘两个实验实训中心及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测量综合实验室、数字化测图实验室、水准仪及经纬仪实验室、遥感测量实验室、矿物标本实验室、岩石标本实验室、古生物标本实验室、镜下鉴定实验室、构造模型实验室、水文地质实验室、物探实验室、钻探实验室等;及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阳煤集团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山西云泉岩土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地质博物馆等签订有产学研合作或科教协议,进行双方共建的“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云泉绿色材料实验室”和“山西云泉生态环境院士工作站、山西省院士专家企业协作中心云泉工作站”的研究工作等;是具有行业及人社部中、高级工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资质单位。
地质与环境工程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全面培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建立了应用型复合型、考研及专升本、多证书、就业导向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政治学习、文体活动、青年志愿者及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至2016年,各专业共培养毕业生近三千名,连续几年就业率高于90%(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各专业毕业生以其专业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踏实肯干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有硕博连读、海外留学后就职高校;有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有曾荣获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现已成为所在企业的领军人物;以及在基层工作多年,努力进取,如今在领导岗位上又做出较大成绩等优秀代表。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深造就读研究生;在历年的专升本考试中也取得了好的成绩。多名学生在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科技制作、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和英语大赛中获奖。
矿业工程系
矿业工程系始建于1984年,是建校初期设置的教学系部之一。现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煤层气方向)、矿物加工工程4个本科专业,以及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炭深加工与利用3个专科专业,其中煤矿开采技术专业2011年被评为山西省特色专业、同时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矿业工程系现有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实验室31个,校内实习基地2个,设备1495台套,总资产1050万元,另外与阳煤集团、晋煤集团、同煤集团等企业共建了12个校外实训基地。2013年建设了100m的“校内模拟矿井掘进巷道实习基地”,目前正在筹建“校内煤矿实训培训基地”。矿业工程系实验室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手段先进,实验条件良好、功能齐全。2006年被评为山西省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示范实训基地,2008年被评为国家煤矿安全实训基地,2013年被评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心,山西省煤矿开采关键技能操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煤炭深加工与利用被阳泉市评为重点实验室。
矿业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任教师3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9名,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实验室1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4名,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6名,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2名。并且长期聘请省市知名学者、教授作为客座、名誉教授,建立起了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近年来矿业工程系教学改革、教学科研成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与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达10多项,其中国家级1项;申请专利12项,参与技术服务(培训)项目4项。主要有:的山西省煤炭教育基金会支持的项目《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山西省煤炭教育基金会支持的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阳煤集团高硫煤制备环保固硫型水煤浆技术研究》、《采矿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采矿学课程改革研究》、基于LUPA人才芯片工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瓦斯抽采钻孔衰减因素分析》等。
近年来我系教师主编、参编了《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煤概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等教材、专著20余部。教师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50多篇。
管理工程系
管理工程系成立于1999年。现设本科专业财务管理、专科专业会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系拥有专业实验室2个,校外实习基地23个。目前全系有教职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18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4人)。
管理系的专业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宗旨,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人才的定位与设计。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敬业创业精神的培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探索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了23个校外实习基地,始终把办出特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严格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现已形成一支配备较为齐全、年龄结构与梯队建设合理、实力较强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管理系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积极参与教改项目。近年来,教师发表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刊物上的论文40余篇,编写教材14部,主持省级、校级教研科研项目11项。由于各专业的设置符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多年来为区域输送了数千名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一两年后就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在煤矿领域也享有很好的口碑,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经济贸易系
历史沿革:经济贸易系始建于1999年,原名为经济贸易与管理系。2007年3月,分开设立经济贸易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经济贸易系现有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原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两个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金融保险、证券投资与管理四个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经济贸易系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14人。省级优秀教学名师1名,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名,双师双能型教师2名。常年聘用5位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起了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办学特色:本系拥有证券投资教学专用软件、国际贸易模拟交易平台,满足了校内实践教学的要求。每个专业都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集中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对接的企业拥有较多的实习机会和工作岗位。
近三年科研情况:2014年以来,我系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以上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编写教材2部,专著3部,发表省级刊物以上论文29篇(其中EI收录2篇,CSSCI收录1篇,国家级论文3篇,中文核心3篇)。
教学获奖:杨辉芳,山西省2016年度山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杨辉芳,2016年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银奖(指导教师);陶芳渊,山西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省级三等奖;李影,著作:《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约束》,荣获山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就业状况: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到30%,报考公务员和金融机构达到30%,专科毕业生进入国企、民企、自主创业等多种渠道就业,各专业就业率达95%以上。
社会科学系
社会科学系现有教职工32名,其中专任教师28名。现有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法律文秘等三个专科专业,2016年新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专任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专任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 2名,副教授 10名,讲师 14名,助教2名;1人拥有博士学位,23人取得硕士学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3.8%,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5%,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总人数的36%。史美青教授、张素梅教授于2009年、2010年分别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并于2015年入选山西“131”领军人才库(中青年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