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校区军工路516号校门右边立柱也留着当年的“沪江大学”的刻字,附带英文“university of shanghai”(可以理解现在的上海大学为什么叫“shanghai university”了。)。当然,官方的宣传往往在于提高学校的名气。我们实际看一下University of Shanghai里的介绍,里面提到In 1952, University of Shanghai was merged int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也就是说,在1952年,沪江大学被拆分,主要院系并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百度百科中提到沪江大学还被并入了复旦、上财、华政之类的高校。在其原址上建华东工业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与上海机械学院在1996年并成上海理工大学。(维基百科英文版说法)另一种说法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沪江大学原址上建立上海机械学院,上海机械学院于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在1996年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2013年时,我在校医室看病,药方所用纸还是写着“华东工业大学”;而上理小区的出口处有一配电站,站名好像是“工大站”,现在校的同学可以出去考证。从校史看,只有管院是继承了沪江大学的(思考:外院算是么?)。 办学宗旨。这是一条越走越远的下坡路。 最初创校时的浸会学校宗旨乃是传播教会思想,拯救远东地区百姓。其时办学宗旨不可不为宏伟远大,但教会大学不幸夭折。 现存学校校训为“勤义信爱,思学志远”则是民国时遗留下来的,表现沪江大学时代的培养学子目标仅是基础的做人要求,已比不上当时某些高校的为报四万万国民之恩拯救全民族未来的浩大(莫名自黑了)。或许是托毛人凤学长鸿福,或许是民国时期校友相对人才辈出,某年校庆蒋委员长也曾莅临沪江大学题写该校训(这是至今当局不甚喜欢上理的原因么?)。 在上海机械学院时代,学校归属于(原)机械工业部,宗旨自然是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培育更多的技术人才。由于归属上是国家部级,上海机械学院在全国的名气比现在要高得多,不少全国性的教科书的编者名单会出现上海机械学院的归属作者(譬如程守洙江之永版《普通物理学》)。 华东工业大学时代过于短暂,连附近的居民都没记牢这名字,校方又匆匆忙忙把校名改掉了(呵呵)。 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后,迎来了最艰难的时期。一方面是机械工业部的解体,上理直接由原来的国家部属高校变成上海市教育局属高校,档次瞬间大跌。另一方面是各类高校排行榜兴起,上理也就那么几个院士,专职的现在就剩光电学院的庄松林庄院士了。算重点学科、博士授权点、每年论文专利数量和拿到的国家项目之类的在上海也排不到几个位置。校方的口号由原来的全国百强高校慢慢改成了现在的卓越工程高校,哎毕竟在排行榜上实在看不下去。 值得吐槽的是现在的校歌,里面有这两句“百年理工著华章”和“满载世纪强国梦想,你托起华夏朝阳。”可看出填词者为迎合当时鼓吹的政治口号“科教兴国”,便断然在校歌中把上理的使命定义仅仅在于这个世纪的梦想,而不是上理的整个未来,同时也把上理的校史定死在了百年之限。一所大学能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也不是不可能的(参考剑桥大学和卡拉维斯因大学),这么在校歌里就把上理的定义下来,歌词显得目光短浅。 校园氛围。仍未读懂楼上的“非洲的内在”说法。牙牙认为,上理是氛围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基础(工科而言)、略具科研能力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