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专业校友口碑(共62411位校友分享)  

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04

逢(女)

新乡医学院 - 公共卫生专业 (硕士)

学校印象:
有点,本科生教育很好,餐厅的很好吃,校外就是大学城,现在本科生公寓安装了空调,防盗门,有6人间,也有8人间。北校区比较安静,南校区比较吵一点,新的图书馆大楼正在装修。研究生教育需要提高。研究生公寓在西校区,四人间,从10楼到14楼是研究生宿舍,4楼是研究生处。上铺下桌,独立的卫生间,阳台。不过13楼是男女混住。宿舍没有空调,只有一个风扇,自己买空调,宿管阿姨会拿钥匙开门,把空调还有其他大功率电器收走。给她买了很多水果,后来把空调要回来,卖了。没有上报到研究生处。
专业评价:
这个专业,饿不死,也发不了财,老师们都很好,将来就业可以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可以考博士去高校当老师,也有些同学去公司做数据统计分析。
口碑详情: 展开

职业圈用户9627216(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电子信息与工程 (硕士)

学校印象:
师资力量强大,教学水平很高,学习氛围好,学校食堂较多伙食不错,大部分公寓上床下桌,有空调,公共设施完整,航天机器人计算机均为热门专业,就业前景不错,会有公司进行招聘,工科类一般学费8000
专业评价:
就读专业为电子信息与工程专业,毕业后软件开发,设备智能诊断,码代码等等,就业前景较好,主修课程有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智能诊断,现代微波仪器,现代时域测量,深度学习等等,专业排名较靠前
口碑详情: 展开

aaa7210(男)

常州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本科)

学校印象:
普普通通的双非本科,比较好的专业是石油相关的,因为以前是石油部的部属大学所以在石油相关的公司比较好找工作,像扬子石化等,排名最高的是材料相关的专业。
专业评价:
新专业,学校的培养法案也一直在变,目前所属机械学院管理,所以专业课更偏向于机械相关,以机械为主,电气为辅,据说要移交给机电学院管理了,强化电气相关的学习。专业的男生还是比较多的,但相对于其他的机械专业,女生还是比较多的。
口碑详情: 展开

pengya517(女)

西南财经大学 - 英语-金融双学位 (本科)

学校印象: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简称“西财或西南财大(SWUFE)”,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大学之一,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西南财经大学以金融学科为优势,在金融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是1925年在上海创办的光华大学,1985年正式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教育部主管。
截至2013年9月,西南财经大学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951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492人;硕士研究生5993人,博士研究生1103人,留学生363人。
学习氛围很好,教室自习室经常满座自习
食堂一般菜品不多,三味食堂最好吃
西财硬件设施很好,每个教室寝室都有空调。教师多是海归。
金融是最热门的专业,学费与同类的高校差不多,4千多的样子,住宿费1200
专业评价:
老师大多是海归,剑桥牛津的很多,素质总体很高,并且能真的做到指引学生,使学生好学,毕业后多是在银行工作,主修经济学、管理学、数学、英语等,数学经济学难度较大,老师授课都很好,启发性高,全国高校排名靠前,女生比男生多,女生质量也比男生高些,整体阴胜阳衰。。。
口碑详情: 展开

鼓乐(男)

武汉大学 - 光电信息 (本科)

学校印象:
武汉大学还不错,起码是全国知名大学     ),简称武大,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湖畔珞珈山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中管副部级高校,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同时是“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名牌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                        
                                              
专业评价:
武汉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不怎样,不建议报考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现有教职工 221名。其中在职教师 145人,教授4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56人,讲师34人;工程实验技术人员3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3人。                  
口碑详情: 展开

一心2397(女)

北京工业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学 (硕士)

学校印象:
        北京工业大学,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高大上,草木景观也有一些,设施比较方便齐全,打水上自习图书馆看书均可满足。近邻首都图书馆,书籍齐全,借书看书尤其方便。公交车20分钟左右到。学校提供校际借书查阅文献服务。在学校就医可以去校医院,部分疾病去指定友谊医院(三甲医院),买药看病报销比例可观。学校理工科老师很多有项目,学生学习紧凑积极。
        但是,部分专业老师对学生学习抓的不是特别紧(或许研究生很多也需要自己努力吧,外语类数据库不能和外国语学校比较)。部分研究生(全体男生和每隔三年有一届女生)住在校外,骑自行车估计要10多分钟。学校理工科为主,文科书籍不算多。
专业评价:
        我所读的专业是英语语言学,搞学术,比较枯燥、理论性强,我们学校很少有毕业生读了外语类型的博士。学校开办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时间也不长,没有语言学的博士点,学校的英语专业的硕士生招生人数很少。老师们主要的精力还是本科生教学。
        但是若仅仅是就英语来说,学校的老师英语水平自然很不错,课程都在研一,也不算多,自己在北京,也有兼职或做家教赚钱的机会。师哥师姐的工作都还不错,月薪上万不是不可以的!学英语嘛,贵在坚持,北京的大环境不错和自我好的锻炼,很好的。
口碑详情: 展开

Mar+onio_ma(男)

宾州州立大学 - 供应链管理 (本科)

学校印象:
学校位于宾夕法尼州正中间,地理位置比较乡村,离一些大城市像匹兹堡,费城,纽约,华盛顿dc,开车都需要3个小时或以上。交通基本是靠村里的小机场,或者是megabus,也有华人做的大巴服务。
学校环境还是不错的,总体来说小镇比较安静,与世无争。春天和夏天的时间比较短,大部分时间都是秋冬季。从11月份开始就可能开始下雪,会一直下到3,4月份左右。
学校中国人比较多,一届可能有几百人。
专业评价:
宾州州立本科供应链专业常年排名全美前3,虽然这几年综合排名有所下降,但是专业排名还是很坚挺的。师资力量也是非常充沛,也有许多中国的博士后老师当讲师。学校给予供应链专业的资源特别多,特别是每次开学,都会组织专门的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招聘会,届时美国和世界500强都会先从这个校招会开始择人。
口碑详情: 展开

小猫咪爱学习(女)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自动化学院 (本科)

学校印象:
白云校区虽然离地铁站远,出去实习和回家比较困难,但还好,附近现在在修路,很快就可以快速到达地铁站了哈哈哈。但是学校旁边有美食街,很多好吃的,点外卖很快送达。学校比较宽广,比校本部宽多了,宿舍环境也挺好的,宿管阿姨也是个大好人,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老师都很不错,对学生很上心,同学们也很积极向上,学校的平台挺好,很多比赛可以参加提升自己,也有很多有趣的志愿活动和社团,气氛非常好,在校期间收获很多,感谢!
专业评价:
什么都学,其实自己可以专心研究几科,计划以后发展。其实哪里的老师都差不多,主要是看自己,老师只是一个辅助,自己肯学了学什么都会好起来,自己不想学多好的老师都是浪费。想发展成什么样的人是看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看专业,即使有专业课你也可以研究你喜欢的职业,研究你喜欢的部分,但如果你喜欢这个专业更好啦!谢谢。
口碑详情: 展开

hdchen(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工业工程与管理 (硕士)

学校印象:
学校在昌平区,距离市区有一段距离,但是周边生活设施什么的还是很完善,学校学风好,老师也好,同学也好,春天有很多花开,校园也挺大的,三个食堂每个三层,校门口也有吃饭的店,住宿本科六人研究生四人博士两人,都有空调,本科和研究生基本都是上床下桌,博士是两张单人床,基本在宿舍楼就可以解决洗澡的问题,也都有空调,生活了7年了。
专业评价:
这个专业近年来收的分数也越来越高的,不过好像现在要去沙河校区住,他们那边的具体条件就不太了解。就业的话总体来说还行,不如工科的就业形势好,不过也有一些考进国网的,可以早准备。
口碑详情: 展开

风流1423(男)

武大 - 包装 (中专/高中)

学校印象: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5年,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73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87亩,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5个学院(系)。有12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4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8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0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6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1086人,硕士研究生16426人,博士研究生6785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838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专业评价: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5年,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73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87亩,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5个学院(系)。有12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4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8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0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6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1086人,硕士研究生16426人,博士研究生6785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838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口碑详情: 展开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我要评价

热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