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学院还具有“汉语国际教育”和“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四个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2年,在校本科生达到2127人。在读函授生2000多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校级名牌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为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9人。学院注重教学管理与改革,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文学院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学院老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50余项,科研经费达到300多万元;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CSSCI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5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
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特色建设,全面提高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现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建设课程,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特色专业,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三门省级网络课程,一部省级规划教材,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国际汉语教育推广、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三个省级教学基地。依托本学院建立的省级研究基地“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社会影响广泛。
学院建立了包括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在内的全新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运行模式。按照学程分段、学业分流、强化创新、分类培养的原则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学院教师先后发表教学方面论文两百余篇,主持各类教学改革项目三十余项,有十九人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曾宪梓教育基金奖。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语文与课程教学论》被评为国家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本科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达到八成和四成,连续获得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九成以上。
文学院现有硕士学位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近年来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在职研究生300余名。多数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名毕业生获得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
学院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策略。曾邀请张炯、吴福辉、胡明扬、马庆株、倪文锦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我院讲学,并先后举办汉语语义功能学术研讨会、曾祥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牧野论坛”——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同时还积极派出老师参加学术会议、做博士后研究、访问学者等,加强学术交流。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资料室255平方米,藏书43000余册,期刊240余种,建设有多媒体教室,拥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成套的音像资料,充分为教师、学生服务。设有图片摄影、非线性编辑、录音与摄像、播音与主持等多个实验室,拥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成套的音像资料。学院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型试验计划项目基地,近年来共有近两百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四项被评为国家级项目。
学院坚持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成立有“跋涉文学社”,定期出版文学创造刊物《跋涉》和文学评论刊物《中文论坛》,为学生提供实践园地。学院把对师范生的各项素质要求分解到不同年级分步进行培训和考核,取得了良好效果。1994年在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达标中,我院名列全省第二,还连续三届获河南省大学生艺术节文学创作一等奖,年均发表各类体裁作品132篇,有不少学生还参加了院内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有的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同时,在全校举办的“师范生技能赛”、“未来教育家评选”活动中我院学生均名列前茅。其中有5%的应届毕业生被评为省优秀毕业生,21%的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10%的毕业生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工作,8%的毕业生从事新闻或行政管理工作,绝大多数为中学语文教师。据追踪调查,这些毕业生中有82%已成为工作单位的骨干,30%成为县、市优秀教师,为振兴河南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