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徽大学 211 |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在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坚持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科优化,突出学科优势,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坚持对外合作交流,保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密切联系。
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三个教学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在编教职工83人,70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37人,35岁以下占45%。教师中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1900余人,其中博士生25人,硕士生近300人,本科生近1600人。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国际和国内数学建模竞赛、模拟机器人足球赛、ACM软件设计大赛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比赛等多项科技活动,获得国际国内奖项数十项。
学院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发挥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增强办学实力与科研水平,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学科及学位点建设
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建有“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电力系统红外图像安全监控网络平台”和安徽省“工业图像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设有“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的招生资质;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四个本科专业。
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学院教师的科学研究先后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近200篇。研发的电力系统红外图像故障分析系统已在安徽省电力部门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2年7月,我院“电力系统红外图像安全监控网络平台”入选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我院学术科研对安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
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注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术交流,建立并巩固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的交流与联系。先后与英国York大学、英国Greenwich大学、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加拿大Alberta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澳大利亚Swinburne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台湾中兴大学、英国电信( BT)公司、澳大利亚New South Wales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和单位建立合作,逐步扩大交流范围和深度,为学院的发展寻求更为广阔的空间。
学院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为学院的兼职教授,积极主办、承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聘请英国York大学Edwin Hancock教授(国际计算机学科论文索引DBLP数据库排名第6),台湾Chin-Chen Chang教授(国际计算机学科论文索引DBLP数据库排名第2),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终身教授、IEEE的通信学报副编辑惠荣庆和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瞿研真为安徽大学兼职教授。聘请加拿大Alberta大学沈善普教授(海外知名学者计划9名入选者之一)和澳大利亚Swinburne大学杨耘教授为特聘兼职教授。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4+1”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我院特聘教授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Chris H.Q. Ding教授(数据挖掘方面世界顶级权威专家)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