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一、学院概况
公共管理学院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南京气象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之后成立社会科学部,再发展为社会科学系。2001年社会科学系经过调整分别成立公共管理、经济贸易、文法三系。2006年在原公共管理系与法律系的基础上,成立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三个本科专业,已经培养本科毕业生数千人,现有在校生759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在校研究生114名;2008年2月,以大气学科为依托自主设置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二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12月首次招生。2008年7月,公共管理学科被选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2月,在教育部公布的2007-2009年度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结果中,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中国政法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兄弟院校并列第26名,其中科学研究排名第12名。2010年8月,获批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2011年10月29日,“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罗克研究所联合召开了首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2012年5月,公共管理学院组建团队赴美参加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学院还设有模拟法庭实验室,并在建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服务”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好,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截至2011年12月底,学院共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不包括兼职教授和导师),博士生导师2人,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培养人才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人。
学院成立以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并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先后承担校级以上教改项目50余项。2007年以来,教师科研水平迅速提升。目前共获得国家级项目1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此外,还获得中央财政专项1项,教育部课题2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9项,中国气象软科学项目31项,以及其他各类项目127项。学院教师共出版著作20部,发表论文651篇,核心以上刊物论文305篇,其中ssci论文一篇,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被《新华文摘》摘录,18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收录。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和三等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六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项73项。
未来的公共管理学院将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坚持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秉承“崇德明法,好学笃行”的办学理念,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等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专业介绍
行政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从事管理、文秘、科研、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社会调查与管理实务科学思维与最新理论的训练,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掌握现代行政学理论和社会调查的基本技能,具备管理、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现代行政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行政管理实务与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行政管理改革、人事改革、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学基本前沿、应用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调查技能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调查报告设计与撰写能力,归纳整理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行政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社会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市政学、公共政策、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区管理导论、物业管理导论、企业策划、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办公自动化、专业英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4~16周。
主要专业实践社会调查、行政管理事务实习、文秘实务、社区服务、电子政务实习、生产实践等。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
学生就业方向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和文秘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该学科或相关专业研究生。
公共事业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政府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企事业管理部门、社区管理部门、物业管理部门等从事管理及政策分析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执行宽口径、重实践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主要方向为政府部门管理和社会管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基本前沿、应用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归纳、整理、分析社会调查结果的能力,撰写研究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关系学、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行政法学、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城市管理学、公共财务、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管理定量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社会政策概论、社会保障概论、社工作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管理心理学、公共气象管理、第三部门概论、专业英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4~16周。
主要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实务、管理职能实践、政策问题调查等。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保障等专业。
学生就业方向学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法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司法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机构从事法律理论与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法律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体系与较强的法律实务技能,具有较好的法律理论与法律实务综合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法学理论研究与法律实务操作的基本方法;
3、掌握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法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应用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
5、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具备基本的法律实务操作技能与法律实践能力;
7、具有一定理论分析、文献整理、撰写论文与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8、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外语能力。
主干学科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
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合同法、网络法、司法文书、气象法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4~16周。
主要专业实践观摩实习、法律咨询、模拟审判、社会调查、司法考试培训、司法工作单位培训等。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
学生就业方向学生可在司法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机构从事法律实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