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1972年成立的大气探测教研室电子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2006年由原信息与通信系和原电子工程系的4个相关专业组建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学院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四个专业。

科学研究: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学术交流活跃,现有江苏省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建设点、江苏省气象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中心共建“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机构。学院已形成具有气象特色的相对稳定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气象雷达技术、气象卫星通信技术、气象信号与信息处理、气象传感器技术和气象仪器仪表。

近年来,学院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已承担大型国家级气象行业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大课题多项。同时,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科研合作交流,推动产学研发展,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学院科研经费总数迅速增长,经费增长速度和总额在全校工科学院中排名第一。近几年,学院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00余项,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

师资队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处于学院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过多年培养和引进,已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5余人,教授7人,副教授21人;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化率达90%以上。1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5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5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 1人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多人获“教学名师”称号和“教学成果奖”。

专业设置:学院现设有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同时在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大气物理、雷电科学与技术和大气信息与安全博士点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同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学水平: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中国气象局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年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各专业培养定位准确,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坚持特色教育,培养方案体现因材施教,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满足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培养的学生紧扣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服务意识浓,深受社会和行业、企业的欢迎。

人才培养:学院牢固树立教书育人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的,取得了优异成绩。学生考研率、出国率及高质量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学生党建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学生党员比例屡创新高。学院现有本科生1350人、研究生150人。近年来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高质量就业率近100%。

优势特色:学院坚持围绕气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学院现设有江苏省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建设点、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中心共建“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江苏省重点投资建设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还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2008年“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成功申报“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信息来自网络,有可能更新不及时。请以学校官方公布为准)
职朋校友圈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院系设置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