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其焊接专业最早设立于195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1988年成立焊接与材料系,2003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拥有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下属的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划转张家港校区)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下属的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材料工程硕士领域。拥有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腐蚀与防护、电子封装技术,以及冶金工程(张家港校区)等7个本科专业。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材料与成型系、焊接与电子封装系、腐蚀防护与高分子系,4个实验室:金属材料与材料成型实验室、焊接与电子封装实验室,腐蚀防护与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以及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校院二级共建)。目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达1600多人,其中研究生300多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由原国防科工委与江苏省共建,也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群“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焊接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学院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焊接学会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单位。

学院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现有教职工80多人,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23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9名;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3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多人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院实验教学条件完备,仪器设备先进。拥有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现代焊接技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省高效焊接工程中心、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级)高效焊接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原国防科工委特种焊接技术和大型结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的共建单位。

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四位一体,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承担国家、部省级研究课题12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开发项目130余项;申请及获得获国家专利100余项,获得包括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内的省部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1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近26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本学科注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本着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目前在特种焊机、高性能材料、涂料及其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特色,转让科技成果数十项,直接经济效益近2000多万元。长期以来,学院一直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乌克兰金属物理研究院,俄罗斯克雷洛夫海军研究院,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和国内的知名大学、研究所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几年来,就业率均在98%以上。材料学院将凝心聚力,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水平,把材料学院建设成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创新人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信息来自网络,有可能更新不及时。请以学校官方公布为准)
职朋校友圈 > 江苏科技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 院系设置 >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