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211 985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简介

复旦大学物理系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由原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等8所大学的部分物理系师生合并而成。它的前身是1942年在重庆建立的数理系,迄今已有67年的历史。

1952年以后的复旦大学物理系经历了创业、发展、磨难、飞跃等各个时期,五十多年来,它不断地“增殖”与“裂变”,催生出了原子能系(后来的现代物理研究所)、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微电子学系和光科学与工程系,在学科发展上起了下蛋母鸡的作用,可称为是一个“超级孵化器”。而物理系本身则朝着提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保持适当的人员规模,以建设成一个精品系为目标。

本系现有物理学一级学科(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设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三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及研究生专业,设有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两个本科生专业。建有“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物质计算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微纳光子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本系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教师61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行政及后勤人员11人。55名教师中有:教授39人,副教授15人,讲师6人,助教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兼职院士6人(郝柏林、沈学础、沈元壤、陶瑞宝、王迅、杨福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沈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金晓峰、侯晓远、资剑、封东来、游建强、周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侯晓远、金晓峰、资剑、吴长勤、龚新高、封东来、蒋最敏、王斌、周仕明、游建强、周磊、吴义政、陈张海);973首席科学家4人(资剑、金晓峰、沈健、龚新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4人。教师中有38人具有博士学位,35人具有国外留学或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有多名教授在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以及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本系所有教师都担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其中专任教学的教师16人,其余教师则在教学以外还承担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在教学上,现有国家精品课程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2009年上海市教育系统文明班组。有多本教材获得国家奖项,有多名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等各类学生奖项,共有4人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本系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研究项目,目前牵头承担2项973项目,承担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物理学术刊物上发表10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2006-2009年,每年都在物理学顶级杂志Phys. Rev. Lett.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左右;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诸多国家级和部委的科研奖项。

本系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00人,硕士生约40人,博士生约40人。建系以来,共培养学生9000余人,其中本专科毕业生7400余人,硕士生约880人,博士生约400人,以及大、中专生340余人。他们的身影正活跃在科研、教育、经济、行政等各行各业。系友中有2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系以学生为立系之本,通过广搭平台、精创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德育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本系学生工作的根本宗旨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精彩纷呈、寓教于乐的系列活动,系里在坚持不铺张浪费的前提下,对学生活动经费实行上不封顶的政策,并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年一度的物理人节,物理学月;班级论坛、系主任论坛;特奥会、奥运会、世博会的志愿者服务,阳光之家,爱心超市义工,照顾退休孤老,关爱白血病患儿,赴西部支教;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等熔“精神构筑、学术交流、志愿服务、人文艺术、体育娱乐”于一炉的系列活动,多由学生自主筹划、组织,师生联动参与,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更让学生在组织与参与中,受到了教育,提升了综合素质。此外,系里还通过开展“人生发展导航”系列讲座,生涯发展教育指导,关心特殊学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大科学建设基地等活动,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增强爱国荣系意识。自2003年以来,已有多个班级荣获“上海市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近十年来,本系对科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进行尝试,按照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结合我系的现状和实际,建立了一些与国际相接轨的制度。

一是实行教授治系、民主办系。以教授大会为全系最高决策机构,下设由众多教师参加的各个委员会,分析研究有关系的发展、规划、人才引进、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相关的问题都由各相关委员会进行讨论筹划和提出议案,并提交教授大会讨论,重大问题则由全体教授大会代表投票表决。

二是建立学术上平等的队伍结构。凡是教授和副教授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组,在申请项目和经费、确定科研课题和计划、招收和指导研究生等方面,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和自主权,系行政不予干涉。系里通过各种举措来促进各课题组之间自由和自愿地合作交流,将每年一次的系学术年会、每周定期学术报告会、不定期的学术讲座、教师中的每周三非正式午间报告会等活动制度化。此外,每位教师都可以邀请校内外和境外学者来我系作学术报告和交流,举办国内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张贴通知和海报等,这种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已在我系蔚然成风。

三是形成了教学优先,最优秀的教师担任本科生教学的理念。全系90%的教师都参加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其中6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全都担任《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讲;全部1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34名博士生导师中的30人都担任了本科生的教学。教师们都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我系在学校内首先在本科生班建立“寝室导师制”,有相当一部分教授和副教授自愿担任寝室导师。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实行“一对一”的培养模式,导师要对学生全面关心和负责。

(信息来自网络,有可能更新不及时。请以学校官方公布为准)
职朋校友圈 > 复旦大学 > 复旦大学 院系设置 >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