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 |
艺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7月,是在原人文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组建的。经过学院领导班子和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现已形成了一支教风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专业教师65人,正教授5人,博士3人,副教授20人,讲师34人。学院下设五个系:装潢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系、绘画系和一个基础理论教学部,一个实验中心。还设有艺术设计研究所等附属机构。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三个电脑机房、一个苹果电脑室、5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多功能资料阅览室。 现有两个本科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绘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包括6个专业方向(平面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外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绘画专业包括2个专业方向(油画、中国画),在读本科生800余人。一个设计学学科硕士点,包括4个方向(环艺、装潢、装饰、工业设计),在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40余人。
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团体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俄罗斯远东学院、台湾时报等,先后邀请俄罗斯著名画家阿穆尔州美术家协会主席瓦基姆、日本著名设计大师胜岗重夫先生、鲁迅美术学院马克辛教授、西班牙画家linmo& CRISTOBAL ORTEGA BARRIONUEVO .、台湾新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李善单教授等来学院讲学。
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毕业的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部分毕业生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设计工作,如郭勇、蒋励同学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赛区)设计标识被北京奥委会采纳。这都充分验证了学院办学所具有的实力及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
教学改革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本着适当超前的原则,学院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加大改革力度,较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符合艺术专业办学规律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具备在艺术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教育、视觉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创作、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教学的发展和按照校、院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对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及任意选修课进行优化,整合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有关课程进行微调,使其更为科学、合理,既符合艺术专业教学规律,又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教学基本建设
1.专业建设
艺术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发展较快,2004年成立以来,仅有艺术设计一个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拓宽专业口径,2007年开设了绘画专业,招收了综合绘画专业方向学生。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已发展为两个专业,八个专业方向和一个具备设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点。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挖掘自身优势,努力创办哈理工艺术学院专业特色,利用理工科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找出横向学科与艺术学科的交叉点,探索有特色的课程。
建立各专业方向的实习基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把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需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去接触社会相关的实际项目。对此学院为各专业方向联系社会公司企业,为他们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学院先后建立了陶艺实验室、漆艺实验室、雕塑工作室、摄影棚、多媒体教室和艺术专业图书资料室,为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课程建设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并结合艺术学院专业特点,对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调整修订,按照专业方向不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化,对课程设置、学时分配进行调整,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将部分课程考试改为大作业,在评定成绩上,对部分课程由三人组织联评。2008年新增加了中国画和油画专业方向,对此,经绘画专业全体老师与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参与共同深入调研、讨论,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教学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同时在省内外建立多个写生基地,以满足风景写生课的需求。在精品课建设上,我院“色彩静物”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
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衡量学科发展的重要尺子,我院十分重视教材编写工作,近几年来,先后编辑出版《色彩表现技法》、21世纪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规划教程《GOREIDRAW精彩实例课堂》、《设计素描》等教材,其中2006年《色彩表现技法》一书被评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三等奖。
科研工作概述
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从学院领导到普通教师对于科研工作有着更深层面的认识。为了突出学术研究与创新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学院每年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司局级等科研课题,参加国内外重大的展览比赛活动,学院为了加大教师与学生科研能力互动,加强本科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每年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种比赛,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
2004年至2009年,教师国家级课题立项1项,省级课题立项8项,发表学术论文国家级8篇、省级70余篇,绘画类和设计类作品获奖国家级15项、省级150余项,学生绘画类和设计类作品获奖国家级45项、省级9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