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邯郸学院 |
一、历史沿革
邯郸学院历史系建于2001年,其前身是学校建设最早、最具影响的系科之一——政史系,2001年从政史系独立出来后,招收历史教育专科学生,为邯郸市及周边中小学输送师资;2005年正式升本,开始招收历史学本科学生,培养了大批服务于邯郸地方社会的历史学人才;2009经过认真谋划,积极争取,“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以及“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科专业成功招生,从而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举;本科与专科同上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办学思想
依照我院“立足邯郸、服务社会、建设本科、创办名校”的办学方针,历史系凝练了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 “以生为本,用心育人,强化基础,突出特色”。具体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体魄,符合教育部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历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基本要求,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市场职业技能要求,并能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我系遵循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即“做精、做深历史学专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是从现有条件出发,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本着“制度建系、质量立系、管理强系、创新兴系”的办学理念,着重围绕“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去谋划工作,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三、师资状况
历史系成立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加强。截至目前,历史系共有教职工26人,其中专职教师24人。专职教师中,年龄50岁以上3人,40—50岁11人,30—40岁9人,30岁以下1人;职称上,教授4人,副教授9人,高级职称比例为54.2%,讲师9人,助教2人;学历上,博士4人,博士比16.7%,14名硕士,硕士比58.3%;学缘上,历史系教师,尤其是其中的博士、硕士大部分来自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院校。总之,历史系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学历结构合理科学的具有发展后劲的教学科研队伍。
四、机构设置
结合我系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科发展,我系现设有历史学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门史”学科、实习实训四个教研室以及一个专门史资料室。其中,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实习实训教研室各自配备正副主任两名,按其学科工作内容确立不同方向开展教科研活动,形成相互补充,合力攻关的大好局面。专门史学科建设教研室主任由历史系主任、专门史学科学术带头人——董林亭教授担任,充分调配全系优势资源,组合精干力量,在五年建设期力争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使我系专门史学科成河北省重点学科。我系专门史资料室设有专职图书管理员1人,现有藏书5000余册。
五、教科研情况
教学方面,在“以质量求发展”的大目标下,历史系制定了一整套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着重培养优势课程,目前有院级精品课2门(《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史》),院级重点建设课程2门(《中国文化史》、《邯郸历史与文化》)。此外,还开设有特色课程《赵文化史论》等。以考研情况而言,截止到2012年,历史系共培养了四届历史学本科生,毕业学生共275 名。其中94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科研方面,截止到2012年9月,主持或承担完成(含在研项目)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承担市院级科研资助项目37项。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历史系教师共出版著作、教材3部,参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6(2008-2012年)篇,其中发表在有影响的报纸和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46篇。部分学术成果获奖(董林亭的《赵文化特征刍议》获邯郸市第11次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李傲雪的文章获三等奖,郭秀芬老师获得邯郸市第12次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
六、社会影响
我系历来注重对外学术交流,鼓励系里教师参加各类重要学术会议,如我系主任董林亭教授在“长江·三峡古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九届年会”成功当选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同时,积极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来系讲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研究员、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继民先生、河北大学博导惠吉兴先生、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导沈长云教授、郭贵儒教授、秦进才教授;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等。开阔了广大师生的眼界,为我系地方历史与赵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方面,我系先后有3名教师在邯郸电视台的“丛台大讲堂”栏目录制节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